移居西方国家的华人,大都很清楚移民国的教育制度与中国有着太多的不相同。但鲜有人动笔从细微处落笔系统地加以介绍,廖晓英女士这本《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教育》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重在培养自学能力 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中国的教育,无论是古代教育还是近现代教育,都甚少考虑到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轻松的教育环境,无论是贵族平民,几乎都是是通过艰苦磨炼的方式,让孩子接受与其年龄不相称的知识。现代教育虽然不象前代那样使用戒尺体罚,但学习过程同样甚少快乐。中式教育所缺少的快乐,正好是西式现代小学教育的长项。
作者通过细节的展示,让读者非常直观地领略到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加国教育注重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而不是中国老师在课堂上那种沿袭了一代又一代的灌输式教学。以每种教育都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为例,加国的老师会努力变着花样将拼写词汇这种反复训练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在练习中自学,在自学中练习。这种方式远比中国那种让学生机械地抄写生词N遍有效且有趣。与中国最不相同的是,加国小学的语言训练基本上是让孩子围绕自己生活进行,让他们描写所见、所闻,所想,而不是中国那种方式,即让学生们对教科书里的英雄与领袖人物发表感想,那些人物的行为模式完全与孩子们眼睛看到的不一样。
老师的创意很多,各科协作也非常紧密,小学阶段教小孩上几何课的方式值得中国借鉴,学习平面几何时会让孩子们画画时采用几何形,并让他们在语文写作中用刚学到的几何知识描述图画,在教立体几何时会让孩子用各种几何形拼装机器人并拿到课堂讲解,将几何课的学习变成了艺术创作。在学习天文知识时,老师特意为孩子创造了一个科幻世界,要他们通过种种活动来假设完成一次宇宙旅行探险,孩子们分别扮演探险过程中的不同角色;科学小实验更是让孩子们各显神通。
这种教育特别能够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力之母。数年前曾有一个国别教育调查,在21个接受调查的国家当中,中国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国内讨论这个报告时,一致认为是中国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
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除了各种知识与生活技能、社交能力的学习之外,作者专列一章谈小学的社会科学教育。加国的社会科学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比如学习如何处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值得中国人参考的是,这部分教育当中的权利与义务教育与中国大陆的完全不同,并无热爱政府及执政党与领袖之类的说教。权利部分的内容有:自己的名字和国家、有朋友,玩乐,有住所、吃得饱、穿得暖;过和平的生活,有干净的水和空气,接受教育。而义务部分则包括:保护环境;倾听父母、教师和发言人的说话;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认真做家务;遵守安全规则;按时回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项目看起来简单,却包含了一些基本人权,如生存权、环境权、受教育权等,而且也教育孩子们懂得权利与责任、义务相关连,以及应该如何遵守规则。加国这种教育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针对孩子认知能力采取形式多样化的教育。我注意到书中一个细节:从小向孩子们进行节水教育,通过阅读《浪费水的代价》及各种使用水的方式,让孩子们全方位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水的性能。考虑到加拿大是个水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仅安大略省的可饮用水的拥有就占世界可饮用水的储存量的三分之二,这种教育,可算得上是“居安思危”了。
重视社会能力的培养是加国小学教育的又一特点。加国小学注意将不同年龄的孩子混合编在一起,有利于培养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的相处能力,比只和自己同年龄的孩子相处具有更大的挑战。学校教育指导孩子如何在学习中面对同伴压力,讲授防火等基本生存技巧,以及孩子们在公共场所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们的自主意识,增强他们抵抗伙伴之间的压力和果断采取行动的能力。
我特别欣赏西方教育中那种鼓励孩子展现自己能力的特点。作者详细记述了加国学校教育给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这个机会在作者小儿子班上称为“每周之星”,每位学生都会在学期的某一周成为“每周之星”。在这个“一切有关我”的一周里,孩子可以把自己的特殊收藏、体育用品、喜欢的书、特殊人物的照片等带到学校来,可以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成长、家人兴趣与爱好;将来理想的职业是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种教育让孩子们相信自己是社会中独特的有价值的存在,给人自信。中国的教育过于强调以服从为特点的集体主义精神,几乎完全忽视个人价值,而教师也习惯于将给学生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当作一种特殊待遇赐给学生,凡学生自主的表现则贬之为“好表现”、“爱出风头”,这种恶评很能摧残孩子的自信。
教育是人类文明衍伸并不断提升的基本手段,但“人是工具”与“人是目的”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了加拿大教育的人本精神,即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将人培养成工具,即中国常说的“人是生产力”,而是人如何通过教育完善并实现自我价值。
小学教育是人生重要的起跑线
人的社会化过程完成要在16-17岁左右,但许多重要的习惯养成却依赖于幼儿及少年阶段,因此小学教育是孩子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的水平与引导能力,将使孩子们受益终生。中国的小学教师,无论是自身还是社会,都将这个职业视之为“孩子王”与“初级教书匠”,甚少有人想到这个群体的工作质量关系到孩子在人生起跑线上的重要性。加拿大不象中国那样,将教师视为实施国家教育目的工具,非常尊重老师在教学过程的独创性。与美国一样,加拿大并无统编教科书之类,由教师按照省里制定的教学大纲自主选择相关的教学材料,安排课程的内容与进度。小学师资对自己的职业也很尊重,非常注意提升自身修养与积累各种教育资源。不少人注意自身的终生教育,比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朱赛特女士在执教几十年后,以50多岁的“高龄”到维多利亚大学完成语言学硕士教育。
读完这本书后,我完全赞同作者对教育的总结:“什么叫好学生?富于想象力、创造力和自学能力。什么叫好老师?善于观察和把握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什么叫好学校?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社交能力和各种生存技能。”
晓英曾在法国专攻新闻传播学,现在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她又是一位全心全意关爱孩子的母亲,这一人文禀赋及职业特点,使她这本书既有不俗的专业视角,又有大量非常丰富的细节。在书中,她对加拿大教育所依托的社会环境、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师如何与家长互动并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都有详细的描述与精到的见解。就算是一个专业教育考察团对加拿大小学教育做系统的考察并写出报告,我相信在生动与直观上也无法超过这本书。我的儿子出国时已过11岁,并未在美国接受小学教育,阅读这本书让我受益良多。我由衷地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中国教育界人士的案头书,因为这本书能够为他们打开一扇风景优美的窗户,促使其思考教育的人本意义。
(廖晓英,《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教育》,宁波出版社, 2011年7月出版)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应该以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主,而不应该过多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我在中国,12年基础教育的目标是高考,这么长的教育年限犹如长跑,开始阶段就要求孩子跑在前面是不正确的,可以采用跟跑策略,成绩保持中等即可,把剩余的时间用于孩子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对将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中国不以高考为目标也不现实,但是一个高考需要12年的时间去准备吗?需要12年一刻不能停去做练习吗?当然不需要,可惜大部分孩子都陷入这个误区,老师家长也有责任。我们经常羡慕那些神童,那些早慧的孩子,其实一般的孩子只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正确的教育方式也可以达到或接近,只不过神童们的潜力提前发挥出来罢了,而普通孩子需要一个引导。中国的孩子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学习而是在训练,训练解题,然后考一个高分,其余什么都不会,学校与社会隔离,对孩子危害极大!所以我建议有条件的家庭尽量带孩子多出去转转,最好是全国各地到处跑,开阔视野。完全不用去管什么上课不上课,是不是寒暑假。甚至在外面带着跑个半年再回学校也不迟,有12年的时间准备高考呢!我为什么敢这么说?因为12年太长了,被认为最难的高中的知识完全可以被初中生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接受,可能有人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初中老师大部分把时间耗费在高考不考的知识上,这是十分可笑的。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考分也没考好,好习惯也没养成,成了夹生饭。关键就在学校任务的分离:初中老师说;我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弄进一个好高中,别的我不管;高中老师说:高中分文理科,你们中考时有几门课等于白学了。或者说:虽然不分文理科了,但是初中的基础知识还是要再巩固一下。这是浪费学生时间的。当然,我说的初中阶段的孩子能接受高中知识是在一个良好的童年和小学阶段,养成良好习惯,接受良好教育的孩子,而不是被填鸭接受知识的孩子。其次一个中国学校很可笑的问题就是小学6年初中3年,你们想想这不觉得可笑吗?1~3年级的学生和4~6年级的学生放在一个教学楼里正常吗?你们知道这两个阶段的孩子心理上的差异有多大吗?4~6年级的孩子完全可以和初中生们在一起交流了,而1~3年级的孩子心理并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不该和高年级的学生放在一起。高考就目前情况来看是公平竞争,是区分学生的方法。错误不在高考,而恰恰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一味追求高分和教师不负责任的教法。
以一位女性的视角写的教育,每一细节都是这样在精妙具体,很好,但我以男性的角度来研究开发教育,应当说,也是很有收获的.希望能交流.儿子由大壮的英语作业:http://youce369.blog.163.com,我的电话:15841445446
小孩教育看:《狼孩启示》,一个被狼乳养的小孩,即使回到人类社会,科学家用了十几年的最好教育,让其恢复人性或人的生活方式其智商和行为效果甚微,狼孩见到活鸡眼睛发红,依然用嘴撕咬……在中共国冷漠冷血现象举不胜举,场景1、中央CCTV1在几年前曾经直播一次湖北一个男青年跳楼事件,消防队在八层高的楼下铺好了汽垫,并且喊话劝说,可是楼下的看热闹的群众却激犟鼓动往下跳,瞬间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命归黄泉,看热闹的群众却一片掌声喝彩……场景2、文化大革命时期三天两头的枪毙政治犯,在徐州市马场湖一次处决了十几个政治犯,马场湖刑场早早围满了看热闹的群众,当侩子手弃尸扬场而去之后,受难者的尸体被看热闹的群众践踏的不堪入目,其中一个叫张德泉的尸体的生殖器被一个十几岁的小孩用刀割掉,其他人还用法警验尸扔掉的8号铁丝往那个被割掉的窟窿里插,……千万不能忘记的都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好孩子所作所为,……谁能拯救……我的祖国怎么啦?
我很赞同本文的观点。中国的教育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师范教育缺少多学科理论支持,缺少实践。如果政府能更重视师范教育,多提供一些中外交流学习的机会给师范生,可能能使现状有所改观。
我转到QQ空间了,地址:http://user.qzone.qq.com/35615394/blog/1320505937
抓到要点了,中国确实是想将人培养成工具——不,比工具还次一等,是螺丝钉,连工具都够不上,没有自主性。记得有歌谣:我的党的一块砖,党放在哪里就在哪;还有螺丝钉精神。
还有几本类似的书。《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最新版):http://url.cn/0R0Vm5 ;2、课堂实录:《走进美国课堂-美国中小学教育观感》:http://url.cn/3AS5NX ;3、家庭教育:《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http://url.cn/2SyRQz 。
直白的说西方的孩童教育是民主自由的模式产物,中国的教育是专制独裁的模式产物,尽管中国在什么奥林匹克比赛经常拿第一,可是中国在这个科技大爆炸的年代,对人类的发明创造贡献几乎是零,如不相信您可以看看您周围所有使用的东西那些是中国人的技术,不是泊来的就是偷来的,为什么?因为人类本性的喜欢就是自由,就是自己作主,每个人都是,也就是叫普世价值天生的,人有了自由可以最大化的释放个人智惠能量,为社会创造科技财富,孩童有了自由的身体心健康从而能启发学习兴趣,到那时,一个找准了自己兴趣的孩童对于那个兴趣,这个孩童的求知欲是不可估量的,中国的教育宣传几乎影响了所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做科学家、艺术家……其实在中国有很多人有天赋到了成年才发现甚至到了晚年,可惜的是都是因为中国几千年的硬式灌输教育造成了全民傻冒,尤其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歪曲,如果您告诉身边的中国人,美国之音不代表美国政府发言,美国的媒体主要是专门批评政府的,美国政府没有自己的报纸,没有自己的电影、书刊……这是美国法律规定的,他们会说你脑子有病,可以说中国彻底完蛋啦,没有任何希望啦,因此有本事的人物都都把自己的后代移民走了。
作为小学教师我来说说这个问题:总的说是我所在的地区的小学的教学处在巨大的转型中,但也置于执政党的党化教育的阴影中。它还是不以党的意志为转移艰难向前的。以语文教材为例,以往纯党化教育的教材逐渐让位于人文教育的题材,至少比例增加,质量上乘,例如,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样的文章也在高年级的阅读选编中,还有很多优秀的国外题材,如朗费罗的《生命的礼赞》等,总数达到20%以上,大于党化教育题材的百分比,如本周我所在学校的教研题材和课例是在讲述种族和睦的美国故事,北师大版六年级的《黑孩子罗伯特》,老师连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都搬上课堂了,目前我上课可以用互联网,观看网名如“东京博士”等留学生在“中华揭秘内参”和“猫眼看人”网站的帖子中相关的美国、日本、台湾的都市、乡村的相关照片、视频和跟帖评论,把这些给孩子们看,如在谈感恩和父爱的时候,我在网上调出台湾影片《搭错车》给孩子看,为了解国外的人文观点和风俗给孩子看的环境教育片、日本的故事片《入殓师》,<黄昏清兵卫》等,当然,必要的时候,我也可以翻墙演示国外的网站给他们看,但暂时没有这个必要。而我们学校本周作为市区最后的光纤接入的学校,网络正在调试中。但矛盾的是,学校的电脑网络中的“绿壩。花季护航”的软件是2年前由我奉命安装的,而我自己的工作电脑,没有一天不翻墙的。
但我是另类,一路学习,一路运用,和其他的老师还在睡眠状态中的盲从和本质上的无知早已绝然不同。在观念上,我常常觉得,我和他们处于不同的世界。
也就是说,已经有了相应的硬件,但运用之妙,在于老师的自觉和领悟。而我校的教师三分之一为党徒,同声一气,占据各个领导岗位,也不乏设置自肥的条款。基本上是自利的投机分子,而非忠诚的信徒,更没有政治识见,和教师应有的知性素养,自然没有人文的自觉,根本无法指望。这是党的教育中坚。
据我的观察,学校存在很多的弊病,最严重的是这些:
1、教学中,孩子们学习负担很重,作业量太大,厌学情绪自然也就很重,老师汲汲于作业练习,达到题海战术的灾难性的地步,为争取学生考高分,死记硬背苦练,完全不顾学生的身心,因为这个和老师的业绩、工资挂钩而使老师不择手段,就是短视和无知到这种地步。但不是每个地方、每个老师都这样,比较开明的(教育局、中心校)领导,不以成绩来做工资、业绩的评估标准的,比较淡化的,或特立独行的老师,敢于对唯分数论呲之以鼻的,真的就是造福了一方,我周围的就有这样的领导和老师。
2、每个班主任,每个行政,几乎花费大量的精力用来准备各种各样的检查,名目繁多,也是到了灾难的地步,严重的影响教学秩序,但学阀党棍们极为热衷于此,超过三分之一的工作量用于这些检查,如本周是“廉政文化进校园”,下周是“安全三年行动计划”现场检查,以前(一、二年前)上级来检查都要送红包,现在比较不敢了,还是拜网络威慑所赐,也还只请吃喝,高级酒家消费享受一番,各级都热衷于此道。
3、学阀党棍们几乎都是蜕化变质的小文人和自利的投机小人组成,小学教师们也大多是女性,很快成为家庭妇女和职业教师式的双重人,很缺于学习,因而因循守旧奴化也就很自然。
4、虽然从前的浓厚的意识形态全盘皆是的教育已经褪色,但党化教育仍然很多,种类繁多,面对全体师生,全体老师每周都要政治“学习”,党徒与否,都要领会执政党的几中全会的文件或全国的地方的政府报告。学生的也有很多形式,比如上学期每个学生一本《历史的选择》,分低年级版和高年级版,讲共产党是这个选择的必然,要求学校开展系列活动,征文、讲故事,读后感,专栏,黑板报什么的,然后上报,整个活动要有活动计划、过程性材料,活动总结等等,还要随后来检查。。。。
5、环境教育,公德教育,法制教育,行为习惯的综合教育也是有的,但是是零碎的,科名低年级叫品德与生活课高年级叫品德与社会课,国内有识之士呼吁并编出《公民教育课》,如杨东平教授编辑的课本,但是被弃之不用,但时代在呼唤,它的到来也是可以预见的。
综上所述,现在是网络时代,大陆教育的什么培养接班人和螺丝钉的已经没人接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也改成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但是普世价值的教育和人权的知识,如联合国宪章,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知识,儿童人权宣言等,对于大多数老师,不是闻所未闻,就是还在遥远的未来,因此,对于教师的启蒙,应该走在第一步,而政党和意识形态离开学校,学阀和党棍走出把持,中国的孩子才能最终得到解放,而走在前面的老师们的自觉和运用之妙,也还是能够开一扇窗,透一股新鲜空气的。
一切都在矛盾中拉锯进行,文革的混乱酿造了经济上的改革开放,而当今政治上的倒退也许是另一波释放和改变的前奏和能量储存器。今日,在中国,谁在宣传依法治国又不遵守宪法?谁玩弄文字玩弄法律?谁在做绑匪与民争利又天天讲民生,做经济发展规划工作?谁在讲爱国又将家小搬到国外去。我觉得,在三千年未有之巨变的历史转型中。我们中国孩子的教育和其余的中国人的方方面面一样,在反复中向前,一波三折,但终归纳入正规的轨道,看到机会痛失令人扼腕,看到倒行逆施令人喷血,看到流氓当道充满无力感,但从纵的看还是有很多可以让我们有些许安慰和期待的,绝望的大山横亘着,但我们往往又能从绝望的深谷看到新率和宝石矿藏的希望所在。。。。。。
我不认为中国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鸭式的教育是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的特点,就是彻底的。就有一个统计,中国人的语言能力与计算能力都是在世界上第一位的,值得其他的国家参考的。他们从小拼命地学习为了进入海外名牌儿的大学。
但是,我想提问您一个问题,您认为为什么在中国还没出现像Steve Jobs的伟大的
Innovators? 您的看法是如何的呢?还是缺乏创造想象力的教育?
日本人 说道 :“。。。。。。就有一个统计,中国人的语言能力与计算能力都是在世界上第一位的,值得其他的国家参考的。他们从小拼命地学习为了进入海外名牌儿的大学。”
请问:几个家庭的孩子是“他们从小拼命地学习为了进入海外名牌儿的大学。”的?
在我的学校里,83%为外来人口(即所谓的农民工)的子弟,他们为获得入学资格而使出浑身解数,因为公立学校是免费的,而到郊外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目前每年要花去他们十分之一工资的学费。以我校为例,一年级新生的入学名额交由村社区领导把握,入学要有村书记的批条,或企业主为员工的子弟去与之接洽,而没有关系的,只好到郊区的私立学校去,2千多年前的”有教无类“;政府教育部门提出的孩子的“就近入学”都无法得到兑现,至于择校的,想入名校的,都是官员或企业主子弟,入学“捐款”有的高达人民币5万元,总支出近一万元美圆,这是白领家庭的做法。
以我作为发达地区的普通中等家庭,个人工作资历36年,年薪六万,在同事中已经属于高薪,全家收入年十万左右,可供得起孩子在国内读大学,但仍然供不起孩子到国外。
至于中国没有出也几乎不会出乔布斯式的人物,一句化,和我们政治观念连带生活方式有关,专制是排他的,不宽容的,逆淘汰的,能有什么创新思考和创新行为?你看看,作为“文明古国”,封网是不是自我封闭的愚蠢行为?而它们的“核心利益”是什么?他们早已公开宣称!
就中国教育部来说,去年到海外留学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8万5千人左右。之中到美国名牌的Harvard大学留学的中国人数是36人,位于韩国的42人第2位。这个表示中国的教育竞争还是很厉害的。
minnanren说”中国没有出也几乎不会出乔布斯式的人物,一句化,和我们政治观念连带生活方式有关,专制是排他的,不宽容的,逆淘汰的”这也是一个原因之一的。但是,我认为现代的中国一定程度是自由的。所以不像以前,虽然有限,但是中国人网上可以了解到世界发生的事情。全球化是不可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