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与多党制—兼纪念好友史天健

一百多年来,西方式民主制度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一直是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这个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的著述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是真正去细致地进行实证性研究的人却很少,而不久前去世的杜克大学的教授史天健就是其中之一。

天健我和在北大是同学,来到美国之后来往也相当多。我们都是民主制度的拥趸,并且相信中国未来一定会实现民主。十多年前,他决定到中国地方上深入去进行科学的问卷调查。在问卷设计好之后,我们之间曾经有过一场争论。起因是问卷中有一条,让农村居民在“共产党”、“社会党”、“自由民主党”等多党派中选择一个。我不同意问题的设计,但是他的思路却激发了我的一点想法。这里写出来,也是作为对天健的纪念。

的确,天健对于民主制度需要有多党前提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但是问题在于,除了共产党之外,其它党派在中国并不是现存的事实,因此选民也无法判断这些仅仅存在于概念上的党派是否能够代表他们的利益。换句话说,不存在的选择并不是选择。而如果以此为前提去进行调查的话,很容易就会得出中国人并不希望有多党制这样的结论。

在我看来,民主说到底是社会上各个利益集团相互妥协、共同生存发展的一种制度。结社自由保护下多党制既是民主制度的前提,又是民主制度的结果。之所以说是前提,是因为多党的实质是承认一个社会有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而各个不同的集团的利益又可以甚至必须通过代议制的方式在政治中来体现。如果没有多党(无论是称作党或者派或者别的什么),民主制度就无从谈起。之所以说是结果,那是因为在真正的民主制度下,各个集团会形成党派,而各个党派之间会出现彼此竞争。那么多党制就是民主制度下社会政治组织的一种自然机制。

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仅仅有民主选举的形式而没有结社自由的实质,民主就会流为形式甚至为极少数人所控制,成为暴政的工具。北大教授潘维在最近的发言中强调说,如果引入西方式的多党民主,中国就会出现流血事态。他甚至认为九十年代非洲的种族屠杀就是引入西方式民主的结果。潘维作出这样的推论,恐怕是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实质完全没有了解。中国历史上也好,非洲国家也好,出现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实在不能说是因为民主太多,而是因为手持武器的各方都认为自已应该把持所有的权力,完全没有构成民主制度中那种最基本的宽容精神以及各利益集团根据选票来分配权力的框架。在民主制度下生活过的人都有这样的常识。

无论如何,天健在世时为中国民主制度的未来作了许多思考,也拿出了一些很具开创性的学术工具,为将来的思想者开拓了道路。愿他的在天之灵安息。

1 comment

  1. 小放厥词 说:

    与其苦盼民主,不如支持制衡
    期盼民主的不外三种人:其一,没有想明白,以为真的可以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其二,无赖阿Q,他们浑浑噩噩好吃懒做,只盼有机会打劫人家的财产,甚至赶走老爷自己坐坐那把交椅;其三,煽动暴乱趁火打劫的阴谋政客。
    一将功成万骨枯,历代暴风骤雨似的革命最终获利的,都是那些权谋家,强盗头,而那些热血青年、仁人志士不过是垫脚石,不过是炮灰。同时暴力革命的过程,必然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社会经济的大倒退,革命胜利以后皮鞋匠仍旧还是皮鞋匠,仍旧是失望紧跟着希望。所以即便积怨甚深,我也不指望有人出来振臂一呼,于是揭竿而起。
    设想真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了,那时也肯定不能搞无政府主义,理想的设计是选出代表,由这些代表们来管理。问题出来了,那些代表们会不会蜕变成新的老爷?建立监督是个办法,问题又来了,这个监督机构怎么产生?靠什么支撑?既得利益自己建立的监督注定只是个摆设,人民群众在没有组织起来的时候尝试染指权力,多半破坏大于建设,那么组织起来,这又回到对组织者的监督问题了。 所以民主只是个美好愿望,不可能实现的。管理国家最终还是要靠政客,这是他们的长项;监督执政当局,也只能靠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客,因为他们有实力,有话语权,懂妥协,比起“闹革命”来,利益集团的相互制衡社会成本低,同时也更稳定。
      若可以逐步实现不同的利益集团(哪怕是体制内的)相互制约,那么他们必然争相讨好民意,执政者必然诚惶诚恐生怕得罪选民。公民手上那张选票就有了含金量,这样即便不闹民主,也比较民主了。
    剩下的问题就只是如何顺天意推动政治多元化了,那么一介布衣可以做点什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