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from 一月 2011



电台脱口秀:最有影响的政治媒体

美国媒体在最近二十年来有了非常深刻的变化。过去,报纸和广播具有压倒性的影响,而如今互联网与有线电视已经有了更多的读者和观众。不过虽然传统媒体在衰落,广播电台的政治脱口秀( Talk radio )却仍然一枝独秀,十数年来保持着最有影响的政治媒体的地位。 在九十年代之前,电视和广播由于必须利用被认为是公共空间的空中频道,所以联邦通讯委员会( FCC )过去要根据被称作“公平原则”的法律,要求广播内容中有不同的观点,并且给对立的观点提供免费的播音时间。可是到 1987 年 8 月, FCC 的四位委员一致投票废除了这一原则,令一边倒的政治脱口秀电台成为可能。同时,由于调频电台( FM )的兴起,传统的调幅电台( AM )日渐失去了播送音乐的市场。因此,所有的调幅电台都在急于寻找新的市场与广播形式,政治脱口秀也就应运而起。

意识形态的圈套

跟随胡锦涛到美国访问的代表团中,有五百名中国的企业家,同时带去了数百亿美元的订单。据白宫说,这次新签订的商业协议能够为美国保持或者增加总共二十三万五千个就业机会。然而,美国政界、社会、媒体对中国的批评声音依旧不断,这点往往很让中国的领导人纳闷。在中国历来的意识形态宣传中,美国在人权、劳工、环境等方面的诉求都被指控为用来打压中国的借口,美国人不过是以此来谋求商业上的利益;由于美国的政治全然为大资本所操纵,所以如果中国人满足了美国人在经济上的要求,两国关系在其它方面就能进展顺利。 对多元化的美国社会的这种一元化的诠释,显然是一种思维的圈套,其目的在于让中国人以猜疑甚至恶意的眼光去看待美国。不幸的是,首先中了这种意识形态圈套的却是中国领导人自己。当中国方面将商务之外的诉求统统指为虚伪的时候,也就忽略了去对美国民间社会中各种独立势力及其作用的研究。比如工会是阻挡对华贸易中最主要的社会力量,但是中国政府和学者中却几乎没有人知道美国的工会究竟是如何组织、如何运作的。每次中国重要领导人访美,总是要带上一大堆的订单,有点像是见面礼的意思,但是对于缓解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作用有限。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种临时性的订单并不能给面临失业危机的大批美国工人带来安全感,不能消除掉中国廉价产品竞争给他们带来的恐惧。而代表他们利益的工会也必定会继续发出声音。还有环境、人权等组织,虽然人数和经费都不多,但是却能以正义与人类共同利益作为感召,在社会中获得广泛的支持。事实上,非商界的压力集团在政治上经常会比商界更有社会基础。

议长缺席国宴为哪般

胡锦涛访美,白宫举行盛大国宴欢迎。然而,明星闪烁的国宴上却少了美国政坛里面总统之外最关键的两个人物:参议院民主党籍的议长里德,众议院共和党籍的议长贝纳。另外,参院少数党领袖麦康纳也推辞前往,只有前任议长、众院少数党领袖、历来对中国人权纪录持强烈批评态度的佩罗西去参加。 国会领袖们不肯前往白宫。他们在国宴的第二天在国会山与中国国家主席会面。白宫是总统的地方,而国会山是议员们自己的地盘,在那里他们根据自己选民的意愿来制定美国的政策。而最近这些日子,国会山上的中国风并不怎么温暖。

市长大人

不久前,有个来自中国某省的代表团来到首都华盛顿附近。看过了这里的大机关之后,他们表示希望看看地方政府。负责接待的朋友给我打了个电话,于是我便在第二天将与华盛顿一河之隔的亚历山大里亚市的市长请了出来和他们见面。 朋友对于我能够立即搬动市长感到惊讶。我说: “道理很简单,不过是他下次选举的时候需要我的选票呀。” 这个十五万人的中型城市的黑人市长的职业是房地产开发商,他有一家雇了三、四个人的小公司。他的前任则是国会大楼的警卫。市长的职责,除了代表本市出席一些活动之外,就是每个星期二晚上到市政厅去主持市政会议。市长工资三万两千,不过市长与市议会雇用的负责具体事务的市政官工资却超过三十万。

“美国智库”何方神圣

几天前,有中国朋友给我传来一份题为《新美中大战略协议》的文件,问我该文件有多少可能获得中美两国首脑的签署。这份不到两千字的文件涵盖了两国之间所有的外交与经济议题,包括美国承诺不再向台湾卖武器、与北朝鲜签订和平条约、不攻击伊朗、美国总统安排中国直接向美国企业投资一万亿美元,等等。上网查了一下,根本找不到美国媒体有关这份文件或者那些起草人的消息,可是在中国却炒得非常热,《中国日报》、凤凰卫视上都有报道与评论。至于起草者属于哪个机构,却只有语焉不详的“美国智库”。 非常有趣的的,这份由在两个没有听说过的智库中的两位美国人起草的文件,语气听上去却更像是中国人的口吻,而且文件中处处显示出作者对美国政治缺乏最基本的、连美国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比如美国总统在这份所谓不受制于国会批准的协议中承诺两国永远不向对方开战。可是美国宪法却规定宣战权并不在总统而在国会。文件通篇看起来非常幼稚,如果不是作者一本正经的口吻以及中国媒体报道时那种严肃的态度,整件事情看上去几乎像是哪个中学生开的拙劣国际玩笑。如果奥巴马总统去签署这样一份东西,恐怕马上就会遭到全国上下群起而攻之的命运。

第 1 页,共 2 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