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from 三月 2011



奥巴马主义

在对利比亚的空袭进行了十天之后,奥巴马总统终于在星期一向全国发表了讲话,解释为什么美国要介入那里的军事行动。他说:“如果美国将作为领袖的责任放在一边,更重要的是,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放弃对人类同胞的责任,那就是背叛了我们的准则。”(To brush aside America’s responsibility as a leader and – more profoundly – our responsibilities to our fellow human beings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would have been a betrayal of who we are.)但是,总统又向人民保证,美国介入的目标并非政权更替,虽然美国的目的显然是要推翻卡扎菲政权。 讲话过后,西方媒体上出现了各式各样对“奥巴马主义”(Obama Doctrine)的讨论,大量的批评来自于原来支持奥巴马的左翼自由派。《新共和》杂志的编辑约翰·朱迪斯说:“威胁了人类?这可以用在任何违反了人权的政权身上,但是我们并没有试图去推翻那些政权或者是到那里设立禁飞区。”《纽约客》的编辑艾米·戴维森指出,奥巴马在讲话中假定的道德选择并不成立。英国《卫报》的评论员理查德·亚当斯批评道:“世界是否从总统关于利比亚的讲话中看到了奥巴马主义的诞生?或者说,那不过是稍加掩盖了的布什主义的变种?”

反战运动哪里去了?

2001年10月,美国在遭受911恐怖袭击之后,出兵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藏身的阿富汗。那场战争虽然在美国国内获得了高度的支持,但在华盛顿仍然出现了好几场规模不小的反战示威。2003年出兵伊拉克之后,反战的浪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最多的时候,白宫面前曾经聚集过三、四十万的示威者,不仅坚决要求美军从伊拉克撤出,而且声称要就此弹劾布什总统。 奥巴马总统获得全国性的政治声誉,最早来自于反对伊拉克战争。当时他还是伊利诺州内的参议员,无须参与任何有关国际决策。2002年10月2日,在国会与白宫同意对伊拉克开战的那天,奥巴马在芝加哥的反战大会上作公开讲话,引起了整个反战运动的注意。无论是在2004年联邦参议院还是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里面,反战运动都是奥巴马的主要群众基础之一。而结束战争也是他的竞选承诺。 在奥巴马上台两年多之后,对阿富汗的战争不仅没有结束,而且美国方面还大量增兵。3月19日,在联合国的授权下,美国及其盟国开始了对利比亚的空袭。

国会宣战权的旁落

在白宫决定参加联合国对利比亚的袭击行动之后,弗吉尼亚州的民主党参议员韦布表示了强烈的怀疑态度。他指出,在过去十年间,历届总统在做这类军事行动决定的时候,基本上不征求国会的意见。“我们没有进行过争论。我明白,考虑到平民的伤亡,这样做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我们的体制并不是这样设计的。”(”We have not had a debate and I know that there was some justification put into place because of concern for civilian casualties. But this isn’t the way that our system is supposed to work.”) 韦布的这种说法,在两党中都有不少共鸣。曾经担任过里根的法律顾问、为国会起草过弹劾尼克松、克林顿、布什三位总统的著名宪法律师布鲁斯·法恩(Bruce Fein)甚至倡议,要因此而弹劾奥巴马总统。他指出,总统觉得有必要先去咨询阿拉伯联盟而不是去问国会,这简直是可笑之极。而行政部门日渐夺取了立法部门的宣战权,让他感到国家正像古罗马时代一样,在从共和制度一步步滑向帝国。

北京的座上客

有时候,历史会以一些非常奇特的方式来重复。 1946 年,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1885.11.24 – 1970.3.29)与毛泽东谈话时,记录下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样的说法。她 在苏联也住了不少年头,参与兴办了一本鼓吹苏联制度的英文杂志。尽管如此,斯 特朗还是被苏联人指控为间谍,抓起来关了些日子之后又被驱逐出境。当然,她对共产主义制度的信仰始终未变,后来干脆搬到中国去住,在六十年代后期没有少给文革唱赞歌,1970年在北京逝世。 最近这些年里,在中国政府与大企业资助的各种环保会议发言人中,经常能看到的一个名字是莫里斯·斯特朗 (Maurice Strong)。这位加拿大人有着一串耀眼的头 衔: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秘书长特别顾问、“世界环保运动之父”、芝加哥气 候交易所董事,等等,同时还是拥有多家能源业公司的亿万富翁。这位斯特朗,正 是安娜·路易斯· 斯特朗的侄儿。他也长期居住在北京,被中国的媒体称为环保领域的“白求恩”。

美国核能政策的彷徨

日本仙台大地震以及之后的福岛核电站危机,将美国的核能政策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在2月14日国会作证的时候表示,现在要评估福岛对于美国未来核能政策的影响还为时过早,但是奥巴马政府还会继续将能源多样化作为目标。 美国能源部已经派出了三十多名专家前往福岛去进行评估,同时还带去了大量的监测仪器。未来的核能建设必定会根据这次调查的结果进行调整。不过,美国国内同时也在就此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辩论,其核心问题是,核能到底算不算一种清洁与安全的能源? 自从核能被开发以来,公众对其就怀有一种恐惧与敬畏交集的感情。一方面,核能的高效率和低污染为人所共见;另一方面,历史上出现过的几次核事故及其后果又令人惊魂。而在美国,自从1979年的宾夕法尼亚州三里河核电站泄漏事件以后,美国就再也没有建设新的核发电反应堆。目前全国总共有104座核电厂,占全国发电量的20%上下。这种情况导致美国的核发电能力落在不少发达国家后面。比如法国,有大概80%的电力来自于核能,整个欧盟的比例大约是30%(其中包括了如奥地利、爱尔兰这些完全没有核电站的国家)。

第 1 页,共 2 页12